面料染整工艺流程介绍
面料的前处理
天然纤维都含有杂质,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又加入了各浆料、油剂和沾染的污物等,这些杂质的存在,既妨碍染整加工的顺利进行,也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。
前处理的目的是应用化学和物理机械作用,除去织物上的杂质,使织物洁白、柔软,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,以满足服用要求,并为
4、氧化退浆
氧化剂:NaBrO2(亚溴酸钠)H2O2 、Na2S2O8 、(NH4)2S2O8等。
原理:氧化剂可以氧化降解各种浆料,其分子量和粘度大为降低,水溶性增加,防止浆料再附着纤维,然后经高效水洗,除去水解产物。
面料的煮练
煮练的目的是去除纤维杂质,改进织物加工性能,尤其是润湿性能。
天然杂质:对于纯棉织物,主要是纤维共生物或伴生物,包括油蜡、果胶、蛋白质、灰分、色素和棉籽壳。
人工杂质:在纺丝织造加工中添加的油剂、抗静电剂以及油污、铁锈和残余浆料等杂质。
这些杂质严重影响织物润湿性而阻碍织物染色整理等加工的进行,必须在氢氧化钠为主、表面活性剂为辅的精练体系中去除之。
面料的漂白
经过煮练后,织物上的天然和人工的杂质已极大部分去除,但对于漂白和浅色织物来讲,还要经过漂白。即要进行去除色素,提高白度为主要目的的漂白加工。
化纤不含色素,经煮练后已很洁白,而棉纤维经精练后色素仍然存在,白度差,因此漂白主要是针对棉纤维上的天然杂质所进行的。
漂白剂:
氧化型:次氯酸钠、双氧水和亚氯酸钠等,主要用于棉纤维及混纺织物。
还原型:NaHSO3和保险粉等,主要用于蛋白质纤维织物。
次氯酸钠漂白:
次氯酸钠漂白多用于棉织物及维棉混纺织物漂白,有时也用于涤棉混纺织物漂白。但不能用于蚕丝、羊毛等蛋白质纤维的漂白,因次氯酸钠对蛋白质纤维有破坏作用,并使纤维泛黄和损伤。在漂白过程中,除了天然色素遭到破坏外,棉纤维本身也可能受损伤,因此,必须控制好漂白的工艺条件,做到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都合格。
次氯酸钠制造容易,成本低廉,次氯酸钠漂白操作方便,设备简单,但由于次氯酸钠漂白对环境保护不利,因此目前逐步被双氧水所替代。
过氧化氢漂白H2O2:
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,分子式为H2O2。双氧水漂白简称氧漂。在碱性条件下,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很差。因此,商品双氧水呈弱酸性。
用双氧水漂白的织物白度较好,色光纯正,贮存时不易泛黄,广泛应用于棉型织物的漂白。氧漂比氯漂有更大的适应性,但双氧水比次氯酸钠价格高,且氧漂需要不锈钢设备,能源消耗较大,成本高于氯漂。
目前印染厂使用较多的是平幅汽蒸漂白法,此法连续化程度、自动化程度、生产效率都较高,工艺流程简单,且不产生环境污染。
面料的丝光 (全棉面料)
纺织品在承受一定张力的状态下,借助浓烧碱的作用,并保持所需要的尺寸,可获得丝一般的光泽,这一过程被称为丝光。
丝光的目的:改善织物表面光泽和手感,由于纤维的膨化,纤维排列更加整齐,对光线的反射更有规律,因而增进光泽度。
提高染色得色率:经过丝光整理后,纤维的晶区减少,无定形区增加,因而染料更易进入纤维内部,上色率比未丝光的纤维棉布提高20%,且鲜艳度提高,同时增加对死面的遮盖力。
提高尺寸稳定性:丝光有定型作用,可以消除绳状皱痕,更能满足染色和印花对半制品的质量要求。最主要的是经过丝光后,织物伸缩变形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提升,因而大大降低了织物的缩水率。
面料丝光
精炼、预缩(化纤面料)
精炼预缩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织物(纤维)上的油剂、浆料以及在织造储运过程中所吸附沾染上的污垢,同时在高温精炼中也能溶落纤维上部分低聚物。坯布在碱量前需预缩,主要加入去油灵、烧碱等助剂。化纤织物前处理在高温高压染色机中进行。
面料的预缩
碱减量(化纤面料)
碱减量原理与作用
碱减量处理是在高温和较浓的烧碱液中处理涤纶织物的过程,聚酯纤维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,纤维表面聚酯分子链的酯键水解断裂,并不断形成不同聚合度的水解产物,最终形成水溶性的对苯二甲酸钠和乙二醇。碱减量的设备主要有溢流染色机、连续式减量机、间歇式减量机三种,除溢流染色机外;连续式、间歇式减量机可对剩余碱液进行回收续用。对部分碱减量产品为保证坯布外观形尺寸的稳定性,需增加一道预定型工序,然后进入染色工序。
碱减量设备:
染整工艺流程简介
面料染色
染色是通过染料(或颜料)和纺织材料发生物理或物理化学的结合,使纺织材料获得鲜艳、均匀和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。
将纺织材料浸入一定温度下的染料水溶液中,染料就从水相向纤维中移动,此时水中的染料浓度逐渐降低,而纺织材料上的染料量逐渐增加,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水中的染料量和纺织材料上的染料量都不再变化,染料的总量也不发生变化,即染色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。
水中减少的染料,就是向纤维上移动的染料。在任意时间取出纤维,即使绞拧,染料也仍留在纤维中,并不能简单地使染料完全脱离纤维,这种染料结合在纤维中的现象,就称为染色。
根据染色加工对象的不同,染色方法主要可分为成衣染色、织物染色(主要分机织物染色、针织物染色与非织造材料染色)、纱线染色(可分为绞纱染色、筒子纱染色、经轴纱染色和连续经纱染色)和散纤维染色四大类。
其中织物染色的应用最广,成衣染色指纺织材料加工成服装后在进行染色的方法,纱线染色则多用于色织机织物和针织物,散纤维染色主要用于色纺织材料。
面料的染色
面料印花
使染料或涂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的过程为印花。分为平网印花、圆网印花、转移印花、数码印花等。印花是局部染色,要求有一定的色牢度。所用染料与染色基本相同,主要采用直接印花工艺,还可采用涂料印花,涂料印花工艺简单,但印制大面积花纹手感较硬。
面料后整理
纺织品整理,也叫后整理。是通过物理、化学或者物理兼化学的方法来改善织物手感和外观(如硬挺整理、柔软整理、轧光或起绒等)、提高织物品质并赋予织物新的功能(如抗皱、防水、防污、防腐、防霉、防蛀和防菌等)的加工过程。
广义:下织机后所经过的一切改善和提高品质的处理过程。
狭义:织物在练漂、染色和印花意外的加工过程称为织物整理。
面料后整理的目的
1. 使面料尺寸和形态稳定
通过整理,稳定门幅、降低缩水率,使织物门幅整齐划一,织物尺寸形态和组织形态符合规定标准。
例如:
拉幅——利用纤维素、蚕丝、羊毛等纤维在潮湿条件下所具有的一定可塑性,将织物幅宽逐渐拉阔至规定的尺寸并进行烘干稳定的整理过程,也称定幅。
热定型——指合纤织物在一定张力下进行热处理,使其尺寸,形态稳定的加工工艺。
2. 改善服装面料外观
提高织物白度和悬垂性,提高织物表面光泽和赋予织物表面花纹效应等。
例如:
轧光整理——通过轧光机的机械压力、湿热的作用,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,使表面纤维呈现平行排列,以提高表面光滑平整度,对光产生规则的反射,进而提高织物色泽的目的。
轧纹整理——轧纹整理机同一只可加热的硬辊与一只软辊组成。硬辊表面刻有阳纹花纹,软辊则刻有阴纹花纹,两者相互吻合。整理时借助于织物在湿热条件下的可塑性,利用阴阳辊压轧织物,使织物产生凹凸花纹的效应。
磨毛——整理后织物可产生绒面,手感改善,穿着舒适,可在拉绒机上做,织物经反复摩擦产生绒面。
3. 改善服装面料手感
赋予织物柔软而丰满的手感或硬挺的手感。
例如:
柔软整理——是弥补织物手感僵硬和粗糙缺陷使织物手感柔软的加工过程。包括机械柔软整理、化学法柔软整理和硬挺整理。
机械柔软整理主要是利用机械方法,在张力状态卜,将织物多次揉屈,以降低织物的刚性,使能恢复至适当的柔软度。
化学法是用柔软剂的作用来降低纤维间的摩擦系数以获得柔软效果。
硬挺整理——是使织物获得平滑、硬挺、厚实、丰满的手感,并提高强力和耐磨性,也可改善悬饰性和外观。
硬挺整理加工时一般结合定幅进行,浆液中加入柔软剂,以改善综合性手感,同样,单纯的柔软整理,要加硬挺剂以增进其身骨。
4. 赋予面料特殊性能
使织物具有某种防护性能或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。
例如:
防水整理——是对织物进行涂层,使水和空气都不能透过;拒水整理是使纤维表面的亲水性变为疏水性,织物既透气又不易被水润湿。
阻燃整理——经过整理的织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止火焰蔓延的能力,离开火源后,能迅速停止燃烧。